收录于话题
2018级 经济学(数理经济实验班)
学 习
前三年专业排名:1/31 ;
前三年综合排名:1/31 ;
GPA:3.91/4.0;外语:TOEFL:102 ;TOPIK:2级
奖 项
曾获得3年一等奖学金;2019-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
(连续3年一等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
(主要奖励)
听听她的辅导员齐江海老师怎样说——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向儒同学入校以来目标导向明确,脚踏实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专业学习,科研竞赛、社团活动、体育文艺等方面都能见到她积极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身影,她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最大化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展现了新时代西大经管青年风采。祝福向儒同学在新的起点追逐梦想,砥砺前行,紧贴时代脉搏,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大一大二的时候,周向儒学姐经常去乒协或街舞社。大一入学的时候便拿到了乒乓球校新生赛女子组单打第一名,所以前两年代表院队参加“健康杯”团体赛,荣幸拿到两次团体第一。
(乒乓球团体赛第一名)
(乒乓球团体赛奖杯)
(乒乓球校新生赛女子组单打第一名)
周向儒学姐平时还会参加街舞社hip-hop舞种的团训,有校运会开幕式或校庆等活动也会跟着排舞和登台表演。
(在校庆舞台上彩排、表演)
跟着学姐Get√学习和课余活动的双向平衡
周学姐有着明确的准绳。首先看这件事是必选项还是可选项,必选项肯定需要高质高效完成。如果是可选项,再看是否违背长期目标,违背长期目标就会放弃。如果不违背,可能不会再纠结太多理性因素甚至做成本-收益分析,当下感兴趣就行动了,享受过程比较重要。另外向儒也更倾向于相信一个假设:投入总归会有产出的,即便它可能并非正好是你所期望的显性产出,但在其他层面,有很多积极影响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
至于如果出现同一时期有过多感兴趣项目的情况,向儒会进一步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会优先排除同类项目。如果有时间管理上的困扰,优先级永远是学业大于课余活动。其实很多时候,看手机的频率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分享一个小妙招,刻意不给手机充满电或者暂时卸掉一些产生干扰的app,就可以减少手机无效使用率,以此加快完成必选任务。但即使是保研冲刺期,也不常出现需要完全放弃课余活动的情况。
(校运会开幕式合照)
“‘个人偏好’是经历过后天强化的”
周向儒学姐来自数理班,都说数理课程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学姐却一直保持学习的激情。当然不止数理课程,如果想说服自己好好学习任何一门暂时不感兴趣、但又因为某些外在原因需要学习的课程或技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此,学姐分享了以下两种比较通用的思路:
一是想办法找到这些课程与已有兴趣之间的需求联系,即理论-应用关系。这种方法很是常见,通过“爱屋及乌”,由点及面地回归到内源兴趣驱动。
二是借助外在激励因素不断增加未来收益的心理权重。这种激励可以是绩点、奖学金或前途等。两种思路本质都是需求驱动,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在长、短期规划中效果都会比较显著;后者在短期规划中(比如语言考试)会比较有用,但长期规划(比如升学)的效果会打折扣。
但“爱屋及乌”从根源上将当期的学习负效用逆转为正效用,在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收益,这反而有可能进入正反馈循环,从而更轻松地收获结果。实际上,学姐本人也偏好第一种思路的强化。
(韩语TOPIK 成绩单)
“各类课程对我来说是‘互补品’
而不是‘替代品’”
从初高中的学习经历中,周向儒学姐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只学纯文科或纯理科,而经济学一方面广泛联系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另一方面又在长期发展中引入了很多数学或自然科学实验的分析框架及工具,交叉方向很多,总体来说自己的专业与兴趣非常契合。周向儒学姐更多的是基于研究兴趣广泛地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熟悉经济学术研究规范,了解前沿理论和方法以及磨合出一套自己比较顺手的工作流程。
(托福成绩单)
“这次经历是一个转折点,她开始思考……”
在她的印象中比较深的一次科研经历是2020年参与的一位JHU国际经济学教授主持的关于金融危机的科研项目,项目结束后我带着产出论文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这次经历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学姐关注研究工具和方法论;在这之后的研究中,她开始更加重视怎样理清研究逻辑,向读者或听众讲好一个有意思的经济学故事,有时甚至需要暂时跳出经济学维度进行一些思考。
(国际会议论文录用通知)
普适型skills
考虑到习得学习技巧需要首先付出一定的固定学习成本,其收益又与使用者的使用频率及学习成果正相关。篇幅限制,学姐就只从中选了两个自己认为比较有帮助的来做介绍:
一是有效利用生产力工具。首先理清分散知识之间的层级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后续记忆起来也会更容易。脑图对于建立知识体系、理清逻辑十分有帮助,有时候也能充当“外接大脑”的检索系统。课堂上我常用MarginNote提取课件知识点框架,代替纸质笔记;课后我常用X Mind构建研究大纲,或用MarginNote搭配Zotero做文献阅读及管理。
(脑图2 文献研读)
(脑图1 课程内容)
二是理性看待“情绪周期”。避免陷入焦虑恶性循环。因为保研准备周期长达3年,平均每天学习时长10-16小时,长此以往,中间难免会有干扰和情绪心态的低谷期,产生周期性的学习惰性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段时期,周向儒学姐会停下手头所有不想做的任务,也不会再制定钉死的短期规划,除了一些强制性的作业,会考虑做一些日常来看有些“奢侈”的事情,这样反而能转移注意,更快地调整好情绪,重归正轨。
(学姐书架上摆放的纸质书)
三是无用之用方有用。除了一些经济学拓展读物外,周向儒学姐在3年里还不断在积累一些当时看上去和专业并不相关的知识储备,包括其他学科的入门读物,各领域优秀内容输出者的短视频、小语种、Python爬虫......到目前为止,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看不到任何显性收益,但由于一些未曾设想的契机,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转化成为竞争力并得以应用。
(参营论文-Python爬虫)
专攻型tips——数理类课程
首先,提前预习,可有效避免老师演示推导过程时走神。其次,课后复习,题海战术因人而异,但不做题基本不可取。一般来说,至少要熟悉例题、课后题和作业题。通过掌握代表性问题来巩固理解数理知识点的效率明显高于记忆文字版的定理。类似地,掌握具有特殊含义(比如几何意义或经济含义)的中间公式再推导出最终形式的效率明显高于直接记忆最终形式。
总之,可以通过主动丰富知识点的维度或视角来寻找它与可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记忆点。
北大是很多同学心中的梦想。学姐有话说——
(西北大学官微拍摄)
一方面,尽早培养对本专业或目标跨保专业的兴趣。一点善意提醒:尽量避免一开始就阅读本专业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可以将感兴趣的分支当作切入点,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尽早享受正向反馈的红利可以使得很多困难不再可能成为心理上的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学姐认为大多数高校在推免通知中提到“希望候选人对本专业具有浓厚研究兴趣”并不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套话,而是隐性的权重倾向。当两个候选人基本标化评分难分伯仲时,包括研究兴趣在内的“非重要”因素可能在复试中成为关键因素,而研究兴趣是很难伪装或短期突击的,通过考察候选人过往科研经历细节、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或思考深度就很容易验证。兴趣已养成,专业排名、绩点和学业奖励应该已不再是大问题,这样在学业之余,还可能留出一部分可支配时间并配置给感兴趣的学术科研拓展项目及竞赛(面向学硕、直博)或实习项目(面向专硕),顺手积累起目标院校看重的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或项目经历。
另一方面,提前在目标院校官网了解往届推免招生具体要求、在本院官网或向学长学姐了解本院往届推免政策具体要求。这样,面向各细分维度的行动路径也就基本清楚了,一般包括:绩点、排名、英语、奖励、竞赛、科研或实习经历、参营论文要求、学术发表情况等。从而在各维度平衡推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板。一般来说,上述维度在申请国外院校时也需要关注,所以即便最后不保研而选择出国求学,相应的前期投入也不会成为沉没成本。高质量地做到兴趣培养和了解相关院校招生具体要求后,一般就已经具备较强的推免竞争力了。而在申请推免项目时,可将志愿划分为保底-稳妥-冲刺三档。因为是否被邀请入营、得到考核机会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所以在保证保底和稳妥项目的同时,建议尽量多投冲刺项目。
(挑战杯参赛证)
在推进毕业论文的同时,周向儒学姐在券商实习了两个月,协助处理财务和法务方面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想验证自己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是否忽视掉了一些关于现实经济运行的重要细节。
(实习照片)
这之后周向儒学姐申请了MIT的机器学习线上项目,目前结束了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第二阶段开始和其他学校的同学合作研究具体的经济金融问题,探究相关方法论是否有可能成为目前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从而可将研究方向扩展到传统手段尚且无能为力但又很有意思的问题上。本科向研究生过渡的阶段,她会按计划结合之前阅读的系列文献,再系统补充一些教育学和财政学的理论知识,为研究生阶段做准备。
(MIT项目)
周向儒学姐说,自己本科阶段的学术探索已接近尾声,但仍然留有一些基于现实观察的疑问,目前为止并没有探究出令自己信服的解释。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她仍然会以兴趣驱动的科研为主,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及现实经济的发展趋势,再一以贯之地做一些交叉领域的拓展,希望未来能厚积薄发,产出一些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在向儒学姐的身上已经可以逐渐摸索出“王牌选手”的公式:努力+乐观+自信,并将“公诚勤朴”的西大精神时刻铭记于心,砥砺前进。那么,这晋级之路将一路绿灯,花香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