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丨新闻传播学院优秀毕业生分享: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1月12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同心战‘疫’我在校”之优秀毕业生分享活动继续展开,来自2016届新闻学专业的两位毕业生戴梦岚学长、卜羽勤学姐,与同学们共聚云端,线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职业成长和感悟。
戴梦岚:感谢西大的包容和培养
戴梦岚,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后入职中新社总社通稿中心,担任编辑。曾参加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报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等采访报道活动,参与创办中新社旗下“庖丁解news”微信公众号,获中新社优秀员工、中新社通稿中心优秀员工等称号。
“从创办青梅到运营青梅,在青梅的实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帮助我明确了做新闻的想法。直到现在,青梅积累的经验对我的工作也是有所帮助的。能够创办这家校园媒体,要特别感恩母校的包容和培养。”
1从“青梅”到央媒
戴梦岚学长所在的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中国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通讯社。
从青梅到央媒,戴梦岚认为校园媒体的历练对自己帮助极大。
2013年9月7日,西大青梅正式上线并诞生了第一个栏目,时隔九年,青梅已经从一个栏目延伸出攻略、短讯、深度、素锦等多个板块。西大青梅见过了西大校园里的千变万化,也陪着西大学子走过了无数个日夜。
说起创办西大青梅的初衷,学长说:“大一一年碌碌无为的生活让自己感到空虚,当时中国青年报提供平台支持的契机让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落地,搭建一个校园服务平台,发挥新闻人的特长,及时传递校园里的消息,做一个有速度有温度的传媒平台。”
西大青梅的上线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从最初主创人员的组建,到申请学院和学校的支持,从选题策划到活动的开展,每一步对当时毫无经验的戴梦岚都是不小的考验,所幸,在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西大青梅正式和西大学子见了面。
戴梦岚和其他青梅成员曾在2014年5月20日这一天,举办了“520浪漫玫瑰”活动。在520这个特殊的表达爱意的节日里,青梅团队将玫瑰放置在红色应急箱里,上面写着一行字“如遇爱情,请打破箱子拿出”,在校园里放置可供学子随意取走的玫瑰,希望大家遇到爱情的时候能够带上鲜花,勇敢表白。这个活动在此后的每一年 “520”里延续并创新,每一次都会获得同学们的热情回应。
2014年6月22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东餐厅发生了火灾,在得知消息后,青梅团队成员即刻冲到了现场,采访了消防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对现场状况进行了及时的报道。“当时的青梅记者真有一股敢拼敢闯的精神!”戴梦岚回忆说。
2我眼中的新闻编辑
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戴梦岚进入到了中国新闻社工作,负责电讯通稿的编审签发工作。在一般人眼里,编辑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淹没在幕后。对此,戴梦岚认为,编辑确实没有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也是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稿件都是多端口同步分发,渠道覆盖面广,不少引擎还有快照保存。另外社交平台舆论嘈杂,网友盯着细节抓歧义,所有的稿件都会被放在放大镜、显微镜下被检视。记者因为多种因素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编辑在编审签发的工作中,胆大心细,在新闻流动的环节上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树立底线思维,始终保持对文字和作品的敬畏感,将零差错作为工作的追求和目标。
除了对错误的审查之外,戴梦岚提到,编辑还应树立精品思维,努力同每一个文字搏斗,提高稿件的质量和颜值。“如果说,树立底线思维是让一条稿件达到60分,那么树立精品思维就是要让分数尽可能向80分靠拢。编辑工作处在新闻信息河流流动的后端,相当于足球比赛当中的守门员,不能被动地等待,还需要主动出击,转换自己的角色,客串记者的工作也是记者工作室编辑必备的技能”。
戴梦岚说:“如果把新闻信息的流动比做成一条河流,那么,它从最初的起源到达受众手中,就要经过重重的把关,才能到达目的地。” 每一篇篇成功的报道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像戴梦岚这样的对新闻工作充满敬畏之心的编辑默默地努力。
3新闻人与新闻理想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与庸碌,戴梦岚有他的看法:“很多新闻工作者最初都怀着一腔热血,带着英雄主义的情怀选择了新闻行业,想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去影响他人,引发社会反响,但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所从事的工作好像并没有让你实现新闻理想。在认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以后如果你仍能够坚守在新闻行业,选择面对生活的琐碎,其实你也就实现了一种英雄主义。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如果说理想是一个人生目标,那么我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去做好一些事情。”
谈到对在校新闻学子的寄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之下,戴梦岚说:“我们应该完成新闻人应该完成的工作,不能夸大新闻人的作用,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理想是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之事。
卜羽勤:不要为人生设限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南方都市报》工作,2020年入职《21世纪经济报道》,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研究员。作为政经版记者,关注并深耕宏观经济、财税政策和区域发展等领域,负责“长三角一体化”等方向的智库研究。
不断实践 勇于尝试
卜羽勤在大学的新闻实践中做了两件意义的事情:一是在学校广播电台做英文广播,二是与几位同学一起创办《我在》杂志。“当时办杂志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将自己平时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展示”,学姐说,“杂志创办后,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新闻采访和报道。比如说当时学生活动中心烂尾楼事件。”
在日益内卷化和竞争激烈的大学校园里,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学姐认为,首先体验大学生活很重要的,考研和保研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去做很多其他的尝试,不给自己设限。再者,毕业之后是否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也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定要注重新闻实践。
主动参与 随时待命
2016年毕业之后,卜羽勤进入《南方都市报》工作,做过一些深度调查报道。“刚进入实习和工作单位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同学提问。“不知道做什么,那就什么都做,只要每个老师有一些大选题,就主动地参与进去,一定会有收获。”学姐回答。
记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卜羽勤结合自己实际采访经历,为同学们做了解答。“记者比较自由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需要随时待命,只要有突发新闻,就不能说下班。”学姐随后分享了九寨沟地震报道的例子,为大家说明记者的职业属性,“记者有时灰头土脸,但有时也有高大上的一面,比如我们在中央部委的新闻发布会举手发言,与行业专家进行对话。”
做调查记者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这是很多同学好奇的一个问题。学姐讲述了自己关于大学生裸贷、环保督察等一些深度调查报道故事,用实际经验为同学们揭开了调查报道的幕后。“如果一些调查报道真的做出来,是有可能推动相关政策完善的,比如高考替考案,它可能让高考更加公平了一些;比如大学生裸贷,可以帮助一些大学生不再受到利滚利的侵害。但是这类报道可遇不可求,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可以去尝试一下。”学姐说。
保持好奇心和思辨力
“你如果多看新闻,就会发现它是一个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窗口,但这个窗口很大,你要拥有快速学习、与人沟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比较高效地去获取信息。”卜羽勤提醒同学们。
要想进入新闻行业,学姐认为应该具备三点基本的素养:第一点是写好新闻的能力;第二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其他行业有基本的认知和兴趣,这对未来的就业会很有帮助;第三点是好奇心、主动性和思辨力,有了好奇心,你就会主动去问问题、搜集信息和采访,在获取到信息后,还需要用思辨力去判断哪些信息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
同学们的感悟
01
龚赫(2020新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戴学长和卜学姐都提到了要认清、接受生活中的琐碎,要认真做好每一次日常的报道实践,学会平衡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02
程媛(2019网新)
本次分享活动,我了解到新闻编辑和新闻记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拥有好的职业素养。
03
罗灵芝(2020新闻)
今天的分享,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收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学长学姐都提到了“不要给人生设限”,大学从来就没有标准模式,我们应该主动破局,多去发现,多去尝试,像学姐学长们那样,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04
闫榕(2020新闻)
今天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在讲座中学长戴梦岚和学姐卜羽勤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经验与经历。不仅有校内的学习实践,更有在校外的实习经历和有关深度调查报道的有趣经历。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新闻编辑,严谨、谨慎是态度,拥有好奇心是出发前提,拥有主动性是一往直前的动力,拥有思辨力更是作为记者要达到的高度。学长学姐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敢想敢做,在珍贵的大学阶段勇敢试错,大胆又细心将是我们通往未来的直通车。
05
梁雨婕(2019新闻)
卜羽勤学姐的勇敢是令我印象最深也最敬佩的地方。卧底调查大学生网贷这种危险采访,身为女生毫不退缩,非常勇敢,这是我认为记者很难做到的一点,也是自愧不如的地方。
06
Ding(2020新闻)
这次的讲座中我认识到编辑是新闻生产最后一道关卡,需要对文字和作品心存敬畏。即使身处幕后,与每一个文字搏斗的编辑也是实践新闻理想的英雄主义者。
07
ZhouZhou(2019网新)
这次活动我收获很多,学长和学姐的分享让我对媒体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非常感谢学院能提供这个交流的机会,也感谢老师们积极帮我们争取实习机会。希望以后的每次交流都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主题,这样更利于同学们发问和讨论。
老师们的总结
齐亚宁老师:
通过两位学长的分享,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新闻编辑和记者的工作。戴梦岚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到新闻编辑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耐心让编辑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就要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卜羽勤的分享让大家了解了深度报道稿件背后的故事,优秀的深度报道都是记者进行了艰苦调查和深入思考分析才完成的。希望同学们能永葆好奇心,注重积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努力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郭欣荣老师:
从戴梦岚、卜羽勤两位同学分享的内容中,能看到他们投身一线新闻工作、迅速成长的过程,真为他们感到开心。在我眼里,我们新闻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相信他们可以从学长学姐们的故事中找到与自己的心灵最有契合的那一丝灵光,找到绽放自己的路。
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这也是新闻事业的魅力所在。记者的生存环境也许并不理想,但仍有无数媒体人坚守在新闻一线,愿我们身边每一位坚守者都是自己的无冕之王。
上一条:同心战疫丨聚心力·定信念·共抗疫——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召开本科生线上主题班会
下一条:同心战疫丨外国语学院志愿记疫·层长说:姜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