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已经步入了辅导员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至今我仍清晰记得2014年7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欣喜与忐忑,记得第一次被喊作老师时的兴奋和不知所措,记得第一次站在几百名学生面前讲话时加速的心跳……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消融在琐碎忙碌的日日夜夜里,沉淀成辛劳并快乐着的西大生活,也使我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学生到大学辅导员的身份蜕变。经过近六年的风雨和磨砺,让我对辅导员这个岗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借此机会,从把握三个“度”方面,分享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1.用“爱”感染人,提升学生工作的温度
辅导员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对于辅导员而言,一个学生可能不到所带学生的几百分之一,但对于学生,辅导员却是他的百分百,他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的介入。就其他工作而言,下班了单位事情就和自己无关了,可对于辅导员而言,哪怕是半夜凌晨,只要学生有需要,就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及时地协调处理,面对这么琐碎、繁杂的工作,面对一个个期盼的眼神,没有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良心活,去过多少次宿舍,和学生谈过多少次话,帮助过多少困难学生,做与不做,在外人眼里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学生眼中却有不同的感受,辅导员传递的求真向善的温暖力量,能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只有始终保持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每名学生的关爱,才能让学生接受我们、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我们工作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有效。
2.用“德”引领人,增加学生工作的高度
有人说,辅导员是用一个灵魂去撼动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不无道理。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靠制度来约束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德育的重任。德育不是说教,而是以人格陶冶人格,以关爱激发关爱,以责任带动责任这么一个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我们辅导员自身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我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公正心、进取心,才能使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热爱集体、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辅导员保持满满的精气神和正能量很重要,今天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未来他们会身体力行成为母校的骄傲。
3.用“事”塑造人,拓展学生工作的维度
学生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获取,还包括思想心理的成熟,社会技能的提升等,这些能力素质仅仅依靠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工作维度,积极主动为学生搭建磨炼、展示自己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做“事”的机会。在哲学学院工作的这几年,我们重视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学习交流方面如“老庄文化节”、“社工文化节”、读书交流会,社会实践方面包括暑期“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及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等,还有一些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创新创业课堂、模拟招聘大赛等,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建立自信、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生管理,而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更宽的维度,帮助学生成长进步提高。
工作寄语
在我看来,辅导员者,“辅之以知识能力,导之以公理品格,圆之以梦想期待”,虽然他们平凡,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我愿坚守这份神圣的职责,用个人微薄的火光,点亮学生无限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