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源动力,是民族道德、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集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文化组成,其中,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释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总而言之,三种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高扬道德,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指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的魅力之都。西北大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百年积淀。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德行言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并能促进“一带一路”中外交流合作的国际人才和一批传播中国声音的“友好使者”。
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法国、德国、马来西亚、韩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留学、培训和交流合作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对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可能就是因为受某几个人或某几件事情的影响。如何有效呈现和传播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是需要通过老师们的“德行言语”让国际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可触摸和可感知”的魅力,改变对中华文化“古老、神秘、抽象和深奥”的印象,进而让他们认可、亲近和传播中华文化。
2013年至今,在培养数以千计国际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践行中华文化的两大传统美德“仁”和“慈”。“仁”即“仁爱之心”,也可以理解为同情、关心和爱护,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慈”,爱也。其中,兹的意思是草木茂盛;兹与心合起来的意思是有帮助人茁壮起来之心。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以仁慈之心,通过“乐其所乐,乐做伯乐,助人为乐,乐在其中”的“四乐法”来培养国际学生,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国际人才。
1.乐其所乐,融入国际学生团体
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教育背景、语言和个性差异巨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在教育服务过程中,我们坚信相同的兴趣爱好是增进了解、弥合差异的助推器。走进国际学生宿舍、厨房、健身房、羽毛球场和操场,你会发现他们沉浸在各自不同的爱好和集体活动中,活力四射、快乐无比。鉴于此,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分别加入国际学生乒乓、舞蹈、太极、羽毛球、唱歌和散步等兴趣小组及相关微信群,与学生们组队训练,参加比赛,在国际文化艺术节上同台表演,久而久之,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多了起来,乐学生之乐,快速提升了师生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其乐融融。
2.乐做伯乐,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在多国的留学和培训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鼓励的力量会让国际学生们绽放自信。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于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国际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和激励。作为一名国际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双慧眼和一颗包容之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将诸如歌唱或跳舞的天赋、剪辑拍摄、绘画或健身的爱好、组织协调能力、爱学习、喜欢社交、有奉献和吃苦精神等闪光点发挥到极致,让闪光点真正成为学生的进步点。及时的鼓励和正面引导,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切实感觉到被关注和关心,洋溢在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和自信熠熠生辉,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助人为乐,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每一位国际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远大或美好。师生因相互了解而彼此信任,跨越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藩篱,国际学生们会和老师讲自己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商量自己的“大事情”、分享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快乐。在自己的国家、熟悉的城市和任职的大学,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为国际学生搭建平台,助力他们将爱好兴趣发展为自己的事业,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是身为老师的一大幸事。近年来,我校培养的国际学生中有成长为歌星的、做跨境电商的、做主持人的、当作家或摄影师的,每每回想起来,我们的内心都充盈着收获的喜悦。
4.乐在其中,爱出者爱返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自留香。国际学生们现在称呼我为“院长麻麻”“任妈妈”等,一时间,我拥有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可爱的孩子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也引起了我远在国外求学的儿子的羡慕和“嫉妒”。在办公室加班时,不同国家的学生常常送来他们自己做的特色美食,同时告诉老师们工作不能太辛苦,学生们学会关心他人了。每一年的毕业季,学生回国前,那一束束的鲜花、一封封感谢信和无数个拥抱,饱含深情,学生们学会感恩了。飞往他国做招生宣传时,在机场看见国际学生校友们举着“我爱西北大学,我爱老师们”的牌子时,心里暖暖的,鼻子酸酸的;在国外城市四处奔波去做现场招生宣讲时,热心的国际学生校友们不仅充当司机,还是西北大学的杰出招生代言人,学生们懂得回报母校了。一个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女学生星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实现了自己的歌星梦想,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演唱中、英、俄等多语种歌曲后,将自己的“中国妈妈”也带到中央四台的“中华情”栏目做专访,讲述“中国妈妈照亮星星之路”的故事,并现场为“妈妈”演唱了歌曲“一生有你”。
2019年冬至,国际学生们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保安、楼管和保洁手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士生苏荷辗转三国抢购口罩并组织跨国接力将口罩转运赠送母校;来自近20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们用一笔一划写下汉字“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用手机拍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视频,为中国抗击疫情加油鼓劲;有学生在自己国家报纸发文宣传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胜利和制度优越性;约60%的在册国际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给自己的父母、亲戚和朋友讲述中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故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校国际学生的亲身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进而主动为中国发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印度哲学家泰戈尔认为,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强调,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建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也要求高校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再出发,我们要以仁爱慈善之心,关心培养每一位国际学生,不断筑牢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