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语言学科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性。在培养学生专业语言技能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加深学生文化底蕴,使其在接受新的语言与文化的同时能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实现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连接,让语言发挥其在传递信息、提升认知和交流情感中的最大作用是所有语言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我将从德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外文学习及学生成长四个方面谈谈看法,同大家交流探讨。
01 重其德行 由己出发
不仅是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于所有学生的培养,我皆认为首先在其德行,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言,世间德比才难,年幼失之,难复矣(译文)。对于德行教育内容,我很赞成吴宓先生几十年前在其《文学与人生》备课上的所言,作为老师,一是要将一生之所长给予学生,包括所读过的书及所听所闻、曾思考过及感觉过的、直接与间接生活经验;二是要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情愉快地在课程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三是使学生阅读每一个聪明正直的男人和女人都应当阅读的某些基本好书;四是提供对过去历史时期(包括东方与西方)各界人士(包括不同气质、不同性格及不同社会地位)之生活叙述、批评、教训;五是通过实践与实验,获得文学研究与表达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专业课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适时地融入专业学习,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02 奠其基础 授之文化
对于“文心相通”,我很有感触。我最大的“偏见”是:一个连所学语言的诗歌都一无所知的人是谈不上在该语言方面有“造诣”的。然而,从我个人的观察看,国内这样有“造诣”的外语语言专家很多。我的“偏见”源于我对自己母语的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位著名的中国语言和文学专家来给人们讲学习汉语的“道”,但其却从未听说过唐诗、宋词、元曲和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更不要说诸如《道德经》《庄子》等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了,我们会认为此人是专家吗? 恐怕连三岁的小孩都会认为其是“冒牌货”。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人对学生说,只有忘记汉语才能学好外语。呜呼!如果我们的同胞忘掉了自己的母语,那学好外语又有何用呢?
我至今也相信王国维先生当年的话,面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他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他指出,国人对西学的了解和洞察,必须以深厚的国学为基础。对于教育者的我们而言,更不能忘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与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加要讲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认可,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道路的自信,唤醒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文化基础与文化自信。
03 安其本心 归于语言
对于外文学习,我觉得只要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就能在语言转换、文化交流、文字驾驭等方面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也要由此出发。现在说大话和空话的人太多,人们不论干什么,都急于求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授、博士被人发现剽窃?因为他们忘记了这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然而十年对于好多人来说,太长,太难熬了。我做翻译四十年,当初和我一起为之而努力的大多都放弃了,可我始终相信贾平凹先生所言,“一辈子能把一两件事做好就不错了”。
2004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从网上看到了贾平凹先生《废都》正式再版的消息,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我心里的感觉和贾先生一样,‘谈不上什么高兴,也谈不上什么不高兴。’”但我很感慨记者采访时他说的一句话“我吃我的一碗饭”。“我吃我的一碗饭”是陕西农村人的一句口头禅,言下之意是我干我自己能干的,把自己的活干好。是啊,吃好自己的一碗饭是很不容易的,但好多人还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我们做老师的,还是要身体力行,告诉学生,安下心,把自己的活儿干好,就够了。
04 专业与文化并重 助其成长
大学如果培养的人一定要对口(特别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不一样),那就成了“XX学院”。这不是我说的,是吴宓先生1947年在西北大学演讲时说的,原话是“大学是造就通才硕学者的学术机构,大学不是专科学校,更不是职业学校,注重于高深学术的研习,注重于相关部门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学的目的是要造就‘博而能约’的学术通才。不是要训练‘职业的’及‘技术的’人才。”对于外语专业的教学来说,重国外,轻本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传承,单向传授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缺乏必要关注,在课程体系中对中国元素的凸显和阐释较为欠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动力,为中华儿女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见证。因此,在外语专业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建设用外语传授的中国思想文化课程,拓宽与加深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经验智慧的认同,提高文化自觉,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具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和主动性。从事语言教育工作几十年,回首过往种种,还是归于“本心”二字,还是很喜欢“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句话。语言教育工作,唯有不忘语言学习的初衷,注重学生德行及文化基础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道路上成长的同时也不忘文化传承,才能学得更深,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