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学工战线的一名老兵了!1996年留校以来,从生物系到成职学院,再到化材学院,从一个初出茅庐、充满热情的“学长”成长为一个处事稳重、待人和蔼的“家长”,与许多学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因为我始终是将学生当做朋友,当做家人。在刚留校的时候,领导告诉我,做好学生工作就是要“种好自己的田,带好自己的人。”工作这么多年,我理解学工干部“种好自己的田”最重要的就是坚守住思政教育“主阵地”,“带好自己的人”就是在陪伴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引领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和学院的辅导员一起努力,在坚守“主阵地”的同时,不断尝试创新,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新渠道、新途径,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和老师的认可。现将自己对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跟大家交流一下,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筑牢阵地意识,用扎实的工作引领学生
教师的“主战场”在课堂,学工干部的“主阵地”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就在一堂堂思政课的讲授中,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在一场场讲座座谈的互动中,在一趟趟宿舍教室的穿行中,在一个个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因此,我告诉辅导员,要时刻树立阵地意识,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主阵地”。只要有了阵地意识,辅导员也就有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信心、态度和底气。所以,我要求所有的学工干部都要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用贴心的行动、耐心的沟通、暖心的言语、用心的教导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勤学修德。当然这对我们辅导员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为我们加分,也可能让我们辛辛苦苦的工作功亏一篑。
强化学习意识,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
要想让学生不断前行,辅导员必须走在前头。为此,我带领辅导员每两周就开展一次“充电”活动,学习内容从教育理论到国家政策,从工作理念到具体方法,采取了读书讲书、看视频听报告、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等形式。扎实丰富的学习,让辅导员提升了理论水平,学会了“十个手指弹钢琴”。辅导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也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采取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坚定“四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辅导员组织学生举办读书会、诗词大会、“初心颂”朗诵比赛,邀请学者做传统文化的讲座,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征文写作、校歌比赛、书法绘画作品征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院的院服,开展树叶画制作、手语操等等美育、心理类活动,有效地端正了学生的三观。在一个个形式新颖、内容引人的活动中,辅导员们用“大道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用“小道理”启迪了学生的人生智慧。
树立创新意识,用新颖的形式感染学生
思政教育不变的是知识内容,可变的是教学形式。如何把握好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做好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每个辅导员都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发展特点,遵循其认识规律,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学院以“化匣子”全媒体中心为依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先后制作了4部MV、24个小视频和700多条推送,以多样化、生活化的形式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让原本印象中枯燥的说理变成接地气、有活力的鲜活展示。当然,我们也始终强调一个原则,就是绝不能庸俗化、弱智化,更不能出现低级错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我们辅导员来说,这就需要大家不断提高自己对新技术灵活的运用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传播学习内容,改变既有的惯性思维,不断策划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就能够真正将思政教育做到入脑入心。
打造集体意识,用良好的院风温暖学生
现在的“95后”、“00后”较之以前的大学生,更加的独立有个性,也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如何能增强他们对学院、对学校的认可度,是每一个辅导员都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尝试着帮助学生和家长树立一个观念,即西大化材学院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家人。我们将“家理念”灌输给每一名辅导员,并要求他们将之融入到了策划的各种学生活动之中,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从迎新晚会到毕业典礼,从入学前的一封信到毕业前的一棵小树,从中秋赏月到冬至包饺子,不断给予学生家的感觉,努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辅导员们用自己的热心、细心、耐心、爱心和实际行动,为化材学院良好“家风”的培育竭尽所能,学生对他们的称呼也从“老师”、“导员”转变为“女神”、“欧巴”。
工作寄语:辅导员是一个基层的岗位,任重道远;同时,辅导员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使命光荣。“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是我们的工作理念,用灵魂去渲染另一个年轻灵魂,用生命去照亮另一群年轻的生命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