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瞭望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李政伦:牢记初心担使命 砥砺前行志耕耘

盘指算来,今年已经是我进入西北大学的第18个年头。十八而志,青春以行。站在第二次青春的起点,有这么几个问题依然需要回答:

我是谁?我是西北大学首批“2+3”辅导员模式中的一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从哪儿来?从滋养我的社科系、公管院中来,从接纳我的艺术学院、地质学系中来,从成就我的西北大学中来,更重要的是从互相包容、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的2000余名学生中来。感恩学校、感谢相伴、感激时代!

到哪儿去?回首来时路,整装再出发。站在新的起点上,聚焦角色定位,组团队、搭班子、解难题,持续探索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生工作的实现路径。

1.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激扬志向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命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六个方面下工夫”,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出了系统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育人以德。通过系训、校训凝魂聚气,打造点线面结合、人事物融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挖学校历史资源,对“师生和校友先进典型群”优秀事迹进行影像化叙事,用先进典型铸筑大学精神;发挥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强基、固本、铸魂。

授人以智。厘清“德育”和“智育”二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和辨析能力,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强健以体。以“身心健康”为抓手,大力推行“三早一晚”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调适,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浸润以美。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丰富学生课余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社团活动,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项文艺特长,充分激发学生在结合专业的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以劳。厚植“奋斗精神”,基于专业特色设置劳动教育体系,将学生从对劳动的被动体验、单纯参与向日常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转变,统筹校内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不断拓宽劳动教育范畴与途径。

以上述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建立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精准思政”工作体系,引导学生将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有效破解学生“为谁学、为何学、如何学”的成长难题,也构建起了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2.强化内功,遵循规律助推发展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能力,打造一支爱生敬业、真抓实干、能力突出的“大学工”团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抓育人为本,做有温度的陪伴者。以“五个一”工作计划(每周听课一次、每周撰写一篇工作心得、每月走访学生寝室一次、每月组织主题班会一次、每学期与每个学生至少谈心一次)为重点,做“学生友”,不当“学生官”。通过耐心陪伴和细心引导,有效消除学生在安全、心理、学业上的隐患。

抓问题导向,做高效能的引导者。针对不同年级、类型学生面临发展中的难点,倡导学生在学业中“夯实基础、分类发展”,辅之成功教育、合作教育形成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实施“分层分类资助、培育”科研支持计划,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思政教育网络和创新学习共同体。

抓素质提升,做有思想的领航者。针对广大学生在价值认同、行为规范、认知架构等方面的特点,加大对辅导员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推动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特色凝练和思考,助推其练就语言表达、文字综合、协调各方及组织和主持能力等“四个本领”。在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加大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工作的有机融合,拓展育人主体,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协同育人合力。

3.创新为魂,对标一流守正出奇

学生工作队伍要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积极适应建设新要求,聚焦一流,立足实际,主动作为,不断强化学生工作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

聚焦短板,对照一流找差距。一流学科承载着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 培养出一流人才, 学生工作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强的学科理论性、指导性、实践性、实用性、服务性等多方面要求,所以务必要在提升国际化能力、改革工作评价机制、革新学生管理模式方面发力。

打造品牌,强化思政影响力。通过创建思政品牌,通过六大工程让学生工作切实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挖掘一流学工的时代内涵,一是实施“固本强基”示范工程,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二是实施“卓越明志”修身工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党员;三是实施“博学笃行”创新工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四是实施“矢志报国”实践工程,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五是实施“党旗领航”服务工程,发挥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六是实施“文化传承”培育工程,加强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和产出,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追求卓越,统筹精细化建设。根据一流学科建设任务要求,深化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制定学生工作标准,包含事务办理清单、业务流程图等搭建“一站式”体系。优化“攀登”奖助学金育人体系,构建“全系同心、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高质量就业新模式,对标国际标准,深化国际交流,构建国际视野下的学生事务工作坐标系。适时推动以生活社区为载体,探索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行先试。

上一条:王理鹏:学史力行办实事 解难济困暖人心
下一条:赵志厚:我们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主阵地”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