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这既对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探索工作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古人云,时变则法移,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高校基层辅导员,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着眼现实与未来、与时俱进地完成好职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通过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一年以来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管理工作要大家来做,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小事实事做起,结合校、院两级的要求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以深入开展“四小活动”(树好小典型、用好小课堂、育好小能人、守好小规矩)为抓手,由小见大,以点带面,才能凝聚力量,迎接挑战。
树好小典型
身边的榜样最具有感召力。化材学院针对这一特点,及时跟进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把他们的事迹进行整理、树成一个个“小典型”,将普通学生放在“聚光灯”下,让他们讲好自己的故事,这种典型故事既真实、又有温度、还能引发共鸣,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湖北籍研究生孙中流在封城期间担任社区临时党支部委员,为整栋楼的居民测温消杀、采购物资;研究生杨惠参与社区防疫,承担起为居民测温和入户调查的工作;研究生张丽莹、鱼萍、曹雪莹等5人在疫情期间承担抗疫工作;本科生陈萧伊在医院担任志愿者,负责为就诊患者测温;本科生穆玥如、蔡俊杰、刘子怡等多名学生担任线上家教,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同时,我们还将学院教师的事迹在“云”端向学生分享,这一组组平凡的事迹,感人的故事,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领作用。
用好小课堂
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今天,把远的拉近、小的放大,做到形散神聚、及时有效,是我们辅导员做好返校和未返校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我院利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办好用好“小课堂”,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从一月至今,一方面,我院通过云课堂和线上手段组织了党团学习、思政教育、公共卫生防疫知识教育;另一方面,我院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宅在家中云抗疫”、“青春最美,山河相陪”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10余场,同时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讲人,如“科普云微课”和“烧瓶青年说”等活动都是让学生作为主讲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用好小课堂,让同学们及时了解国家动态和学校有关精神。
育好小能人
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教育,化材学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质,学院注重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势,加以引导提升,培养出一批在组织管理、联络关怀、宣传教育、防疫技能、专业知识上各有所长的“小能人”“好帮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日子里,他们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关心联络同学;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传递科学的防疫知识;或者尽职尽责提醒每一名同学完成每日体温上报和早中晚三次定时打卡。有了这些“小能人”的参与和付出,才有了日常工作的顺利推进,他们有责任、有担当、有力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95后、00后的青春能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在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学院还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防疫需要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教学科研实际的“小规矩”,作为返校人员必须遵守和参与的一项活动在全院积极开展,院领导和学工干部积极参加、带头遵守。作为返校人
守好小规矩
数最多的学院,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在楼道等公共区域全程佩戴口罩;进楼需扫码并出示出入证;实验室人数不得超过3人,间隔距离不得少于1米;院领导每天晨午轮班在院楼门口,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确保规矩落地,执行不走样。
“四小活动”的开展,使我深刻体会到“小典型,大示范”“小课堂,大舞台”“小能人,大作为”“小规矩,大用途”的引领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把繁杂的管理工作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用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人和事来感召和引领,也为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未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借鉴,把常态化防控带给学生工作的危机,转化为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服务学生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