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瞭望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在理论中提升职业自信心 在实践中感悟职业归属感 ——《全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专题培训班》培训心得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杨嘉仪

  2020年10月22-10月24日,我参加了由陕西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全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专题培训班》,经过3天的学习,通过曲建武、祝鑫、段鑫星、李青山、李萌、刘明耀六位老师的讲解,使我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专业发展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更对如何处理危机事件、如何与学生谈心谈话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我的培训心得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角度来看,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校园中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高校工作人员,也是最能够发现隐患问题和危机事件的人。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除了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外,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也应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识别和干预危机学生,对确保校园安全,有效避免校园危机事件具有重要作用。

  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角度来看,辅导员是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家长获取学生在校表现的主要渠道。从这一点来说,一旦发生校园危机事件,辅导员往往会处于“风口浪尖”,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诘难”。因此,正确认识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学会在面对需要关注的学生时能够正确处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熟悉流程、做好应对、明确边界、厘清责任,是我们作为辅导员必须学会的工作技能。

  二、关于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思考

  在面对和处理危机事件时,作为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慌乱和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突发的紧急事件,常常担心会在某一环节出现纰漏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通过这几日的学习,我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了一定的思路,也在一个个案例中明晰了面对此类危机事件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合适的处理方法。总结在学习中的所得,我认为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总结。

  事前预防就是发现危机学生,并收集资料,做好工作记录的过程。事前预防工作扎实到位,能够有效降低出现危机事件的频率,同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规避辅导员和学校的责任。

  事中处置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事前预防中,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与前期所做的工作。处变不惊、有条不紊,是我们在处置学生危机事件中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同时,我们的事中处置工作应严格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框架下执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理有据。

  事后总结亦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总结做得好的,分析做得不足的,能够帮助辅导员形成系统完备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面对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时,才能够做到事无巨细、科学有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关于网络育人的思考

  随着网络生活变成常态,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逐渐变得多元而深刻,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方式在受到网络极大颠覆的同时,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与时俱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等等。网络思政教育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以一种更为便捷,大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事实不可否认,过度依赖互联网会使学生工作走入缺少“人情味”的误区。我们既要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又要避免网络教育给传统学生工作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其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网络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这其中的问题也愈加凸显:信息的多元化降低了高校教育引导的有效性;冲击传统管理模式,使学生工作带有更大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个人主义彰显,集体主义式微。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网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互联网是重要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学生工作的全部,利用互联网是为高校学生工作“锦上添花”,而离开互联网,同样需要学生工作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的各项事务。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互联网仅仅是工具,与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相辅相成,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需要学生工作者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不断摸索和学习。

  四、关于辅导员谈心谈话的思考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日常开展工作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工作内容。谈心谈话是辅导员日常实际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也是最考验辅导员工作技能的模块。学生工作,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回归本质还是在学生,与学生谈心谈话是辅导员的基础工作,更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考察了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并最终体现为辅导员思想引领的力度。溯本求源,谈心谈话环节就是辅导员“望闻问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更好地发挥教育渗透功能,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过程。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困惑,谈话主体不同、方式不同可能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谈心谈话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日积月累的实践和积淀,是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既需要注重日常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又要加强自身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功底的夯实,使我们在面对性格各异、复杂多变的谈话对象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抓铁有痕、落地有声。

  五、关于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

  我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理论、实践和通道。理论是知识储备的深度,这点是由辅导员的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的。我们既要从事行政事务处理工作,也要像教师一样站在讲台上将国家大政方针、思想原理讲给学生听。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团体心理辅导课,以及日常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辅导员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理论功底。理论深度和广度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基础。如果说理论是一栋大楼的“地基”,那么实践就是这栋大楼里大大小小的“砖”,地基打得再牢,缺乏实践就像是砖块松动,最终这栋大楼也会坍塌。实践是方法论,是将理论不断夯实的过程,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模块,就是我们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每一步。有了理论做基、实践做底,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就需要一个“通道”。这里的“通道”就是提升我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每一次机会,这个机会不同于以往的日常工作,而是通过各种契机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能力,比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比如形势与政策“大练兵”,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演讲、比赛、培训或展示活动,这些都是我们迅速提升自己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通道”,更是我们不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机会,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把握住。

  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其中的收获满满,思考也良多。培训有时限,但辅导员工作的思考和提升永远没有边界,把每一次培训都当作辅导员同仁们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当成一次向优秀前辈学习提升的良机,真正把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当作工作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到实处,我们才能从中提升职业自信心,找到职业归属感。


上一条:以信念铸就过硬素养,以专业提升业务能力 ——参加全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世攀
下一条:滕浩:使命传承西迁精神,初心不忘继续向前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