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瞭望

首页 > 学工瞭望 > 正文


雷晓康:于常态下增加专业素养,于危机中凸显使命担当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疫情当前,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考验,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显性教育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隐性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表明,唯有常态下增加专业素养,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危机中充分发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优势。

练就过硬本领要充分学习经典理论与前沿知识,在经典文献中深入挖掘与探索。

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始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公共问题。“囤积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现实问题,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的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公共管理经典理论始终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每一位公共管理知识的传授者,都应该重温国内外经典理论宝库,梳理经典理论诞生的特定国别环境与社会背景,同时加强外文文献学习,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了解前沿知识,感知学术大家风范,培育公共精神,不断深入探索公共管理规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以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同时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育人方式,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搭建育人平台,推动社会资源支持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和服务,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练就过硬本领要积极参与公共问题研究,在社会实践中确定研究兴趣和未来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针对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大学阶段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应把强化使命担当作为重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扎根于社会现实并回归于社会现实,便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立足点。因此,每一位公共管理知识的学习者都应该通过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公共需求,同时通过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在具体公共问题方面的综合运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理论指引与实践发现中,确定长远的研究方向。

练就过硬本领要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全面提升公共问题研究与解决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既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目标,也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目标。而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有助于对公共问题进行规范的研究。尤其是,公共问题往往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充分掌握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对于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大有裨益。每一位公共管理知识的践行者,都应善用研究方法指导科学实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带着所学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部智慧。

用真才实学建功新时代,所有公共管理的学子们,于常态下增加专业素养,于危机中方能凸显使命担当。在疫情防控战中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坚持“正学善行”,积极“躬身入局”,树立公共情怀与公共精神,培育公共服务之心,拥有公共管理之能,努力成为智慧与德行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并重、在开拓创新中追求真理的国家公共管理栋梁之材,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西部力量,在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中国作用!

上一条:李长宏:构筑良好育人生态,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条:王理鹏:坚持精准理念 提高育人实效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