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瞭望

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周少荷: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立足生根

20203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标志着劳动教育迎来了新时代。开展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教育时效,让劳动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是对我们高校辅导员、教育者的挑战与责任。我加入化工学院工作以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工科学生特点,将劳动列入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要求,多措并举加大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营造氛围 培养劳动观念

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劳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重视榜样力量与朋辈效应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形势与政策课平台等载体线上线下宣传劳模与工匠先进事迹,邀请优秀校友向在校生讲述化工一线劳动故事,打造“听学长讲职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感受化工榜样力量;鼓励学生社团举办志愿服务相关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辩论赛,在班会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反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学生劳动观念的建设与劳动习惯的养成。

深度融合 开展劳动实践

学院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立足新工科建设,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劳动实践,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在思政课中引导大学生认识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帮助他们养成尊重劳动的情感;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培育进取创新精神;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把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脱贫攻坚一线去。与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的劳动实践模式更能培育学生劳动情怀,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100余名化工学子响应学院号召主动加入到社区村镇服务队、为医务人员及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子女线上家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主动扮演父母电脑导师”“家庭厨艺能手等角色;还有科研达人在老师的线上指导下积极参与挑战杯(疫情防控直通项目)等学科竞赛,将工科特点与时代背景融合,用实际行动彰显劳动价值。

创新平台 推进劳动育人

构建优质的劳动教育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和途径,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化工学院与国联质检、学而思培优等校外机构签订实践平台基地,加强与乡、镇等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社区福利机构的联系,建设校外劳动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军营,通过“三下乡”、企业研习等多种创新形式和平台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全面推动劳动教育开展好、落实好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提升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改变命运、劳动缔造幸福以及劳动开创未来的充实与快乐。我们作为新时代辅导员,更应通过多方力量、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在劳动和实践中育人,为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新活力。

上一条:李佳:心灵守护 健康育人
下一条:石琬璐:用好思政之“盐”,丰富“精神大餐” ——以“黑美人”艺术节为例探究思政教育新路径

打印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