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黑美人”,是在文学院走廊的展板上,有趣又特别的名字,照片中靓丽的服饰、赏心悦目的场景、略显稚嫩却又十分专注的表情,都给尚未入职的我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时光荏苒,转眼我从事辅导员工作已近四年,对“黑美人”从好奇到熟悉再到热爱,很幸运,我成为“黑美人”部分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人,或许她只是我辅导员工作诸多模块当中的一块,但是她赋予了我更深层次的职业感悟和成长历练。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生动的比喻含义深刻、启人心智。“黑美人”正是这样,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黑美人”艺术节是以审美文化为引领,以文化实践为载体,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戏剧为主要内容,是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公共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校园文化艺术盛宴。她从曾经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风姿曼妙,在展示学科魅力的同时更在思政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于我而言,“黑美人”是学生成才的舞台,也是我成长的平台,在我参与组织策划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她带给我的思索与领悟:
立德树人的主线贯穿
“黑美人”艺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次表演形式的创新和服装道具的更新,其中的主导思想却始终不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我们在戏剧中一直坚持的初心。例如,原创剧目《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烈士秋瑾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让人热血沸腾;经典剧目《明天》中对于道德信仰的呼唤发人深省;改编剧目《西京故事》里对坚毅、坚持等朴实的价值观的阐释令人动容……这些都是“黑美人”艺术节在成长过程中给我们的思政教育带来的“惊喜”。这样的主线贯穿,就像维持人正常发育的必需品——盐,为正处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给养。
以美育人的专业实践
戏剧是展现生活、传情达意的载体。表演者只有对戏剧人物的内心思想进行认真揣摩才能达到舞台演出的最佳效果。正如郭校长在百家讲坛中提及“黑美人”艺术节时所说的那样,“在学校的咫尺小舞台上,可以大声地说、放声地哭、纵情地笑、潇洒地走。不分主配角、不分前后幕、不分上下场,每个人的‘精彩’都定格和浓缩在这座国家危难时期、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弦歌不辍的大礼堂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到戏剧作品中的人,不论是编剧、演员还是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被那沉重却又昂扬的“正能量”所震撼。这种鲜活又充满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就像用盐烹调食物那样,在不见其形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占领思想阵地,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中实现全面的成长成才。
反客为主的自我教育
西北大学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孕育“黑美人”的沃土,文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是滋养“黑美人”的阳光雨露,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专业院团、校友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了“黑美人”的蓬勃发展。尤为重要的是,“黑美人”作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载体,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其他各方用心、用情的引领下,亲自参与到这场“精神大餐”的制作,感受了“放盐”的重要性,完成了从“做客”到“做东”的转变,这道佳肴才展现出它真正的魅力。
与时俱进的传承焕新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要与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才能挖得深、推得高、走得远;更要与时代携行,才能永葆发展的活力。庚子春时,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大考”,也让我对肩负“立德树人”使命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更多了一层体悟,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勇担当肯作为,做奋斗者、奉献者,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战“疫”时期,在文学院院党委的领导和院团委的组织下,我院青年利用专业特长创作“抗疫”主题诗歌、书法等各类文艺作品95件;66人成为抗疫志愿者,累计服务达2107小时;仲夏梦工作室面向全国2020届毕业生开展公益线上故事剧场,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而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许又将被写入脚本,丰富“黑美人”精神,滋养更多心灵。
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走出传统课堂,对不断拓展载体、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黑美人”只是一个点,是我院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工作的缩影,是表现思政教育这一内核的重要载体。
暮春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时给陕西文化历史点赞,让每一个生活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老陕”倍感荣光。作为辅导员,在未来,我将悉心谋划、不断探索,用好思政之“盐”,为学生打造更多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也为陕西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尽绵薄之力。